(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这个充满了太多奇迹和信息不对称的时代,谁也没想到,7月26日晚,一张在网上发布的普普通通的自拍照引来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更触发了丰富的联想和解读。
照片本身也许普通,但其背后蕴含的信息意味深长。这张照片的发布者名叫贝瑞德(Ralf Brandstaetter),是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与这张照片一起浮出水面的,还有两个“重量级”的官方消息。一个是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双方将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专属于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型,计划于2026年投放市场。
对此,人们大多感觉是“意外”,但这个意外是“意外惊喜”的意外,也表明双方对于这个“商业秘密”保护得非常之好,双方数月时间的连续磋商没有透露一丝风声,这从照片上主角所穿的秋装上得到了印证。
另一个消息,是大众子品牌奥迪与上汽集团深化合作正式发布,给之前一段时间流传的“采购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平台技术授权”之类的传言划下“休止符”。此次的这一“双喜临门”不仅属于大众汽车集团及相关的两家中国车企,更应属于中德两国的汽车产业。
中外车企合作,正在揭开新的一页。近年来,包括大众汽车等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正在增多和深化,这以事实对外界看向中国汽车业开放及全球化的种种疑惑眼光给予了确切的回答。仅从大众汽车而言,不仅有上汽大众、一汽-大众,而且大众安徽的建设也在提速,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不仅在中美欧同步发布了ID.7电动车型,同时也宣布投资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亿元)设立大众汽车(中国)技术有限公司,此次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主体即为该公司。包括大众与小鹏、奥迪与上汽,以及此前的丰田与比亚迪等这类合作,被有些舆论称为“反向合资”,其中包含了多层意味,一方面,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外合资”更多借助跨国车企技术的方式有了根本性的逆转;另一方面,是之前的合资在技术上更多是“向外看齐”,现在已经更多的是国外车企在电动化技术上向中国车企看齐。在这一逆转背后,是中国车企在汽车产业变革中抓住新能源机遇,迅速站上新赛道,以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的积累加速“超车”的结果,与其说是“反向合资”,不如看作是在汽车产业全球化中顺应发展大势的双赢的合作更好,正因为中国车企电动化方面有了先发优势,才对跨国车企巨头具备了更多吸引力,无论何种模式的合作,行动胜于雄辩,务实最为重要,在双赢的语境中,谁又会计较何种模式合作的概念呢?!
如今汽车行业的中外合作,特别是跨国企业主动扎根中国市场,向中国车企寻求合作之举,尤显意义不凡。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面对海外从某些角落里吹出的“脱钩”、“断链”之语,务实的行动胜于万语千言。大众等许多跨国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扎根多年,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更深的了解,因此,许许多多的跨国车企都坚守正道,有着“大众式”的选择。日前,贝瑞德在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就公开表示,在技术层面,脱钩早已在进行中,现在中国市场的需求不同了,不可能再简单把欧洲汽车带到中国,大众有必要发展“在中国,为中国”。“中国人用两年时间开发出一款新车,而大众则需要近四年的时间”,贝瑞德指出,“中国速度”是大众集团应该效仿的。其中,贝瑞德对于大众中国战略的解读,对于“脱钩”的独到理解都不禁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由此,不仅是大众等跨国车企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行动在继续深耕中国汽车市场,而且凸显了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阶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汽车产业全球化,已经是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脱钩”、“断链”和“封闭”的“本土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产业的倒退。由大众汽车持续发力中国市场,外资车企不断深化与中国车企合作等一个接一个不断发生的事实看,只有全球化才能为各国汽车产业带来节能降本增效盈利的收获,全球化也将助力中国汽车加速迈向汽车强国,让世界迎来一个在平等互惠基础上与中国汽车携手共荣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