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湛江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加快探索实现养殖转型升级,提升渔业智慧养殖,全力打造水产种业硅谷,推进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建设。
【资料图】
打造湛江现代渔业的“芯片”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我市依托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打造南方水产种业基地,成立湛江市硇州族大黄鱼研究院、章红鱼研究院、金鲳鱼研究院,加快水产种业创新,开展对硇州族大黄鱼、章红鱼、金鲳鱼等优势特色品种系统研究,充分挖掘适合湛江海域养殖的优势品种,加强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健全水产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加快水产选育种攻关和产业化生产。
据了解,2022年湛江培育水产种苗1622亿尾,初步建立水产苗种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建成水产苗种场480家,其中,国家级对虾良种场2家,省级水产良种场16家,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1个。国家级水产良种场数量占广东省40%,省级水产良种场数量占广东省28%。
我市在良种工程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效果。我市攻克了66个常用的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并投入生产应用,其中海水类41个品种。同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引进一个品种,成就一个产业”,如南美白对虾、章红鱼、墨西哥湾扇贝等。
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千亿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市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构建“一核四圈七组团”,即规划建设湛江湾海洋牧场核心区;吉兆湾海陆空联动圈、流沙湾陆海联动圈、粤琼合作试验区海陆联动圈、北部湾粤桂合作联动圈;形成湛江湾、雷州湾、吉兆湾、硇州海域、北部湾、流沙湾、粤琼协作区7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组团。
6月6日,新型智能桁架式养殖平台“海威2号”投产。据了解,到2028年我市将建成重力式网箱6000个,桁架式养殖平台3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千亿产业集群,扩大耕海牧渔规模,建成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
我市在保护红树林的同时,积极探索红树林与渔业耦合模式,建立浅海和滩涂立体养殖,促进沿海潮汐带鱼类、甲壳类、龟鲎类等海生生物生长繁衍;近海发展以蚝为主的贝类人工养殖,面积30万亩,各种贝类年产量达45万吨。
我市建立陆基池塘养殖面积80多万亩,其中沿海岸线海水池塘养殖面积50多万亩,内陆淡水养殖面积30多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4600亩,创建国家级、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7个。我市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湛江拥有渔港40个,渔业停泊点205个,在册渔船7900多艘,乡镇渔船20854艘,2022年捕捞产量21万吨。
装备转型升级实现深远海养殖全链条智能化
近年来,我市推动装备转型升级,依托湛江海洋牧场装备产业基础,围绕深海养殖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这个目标,支持渔业装备生产企业技改升级,重点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式发展,建设深海养殖装备产业园。
在深远海网箱养殖方面,形成湛江湾、雷州湾、西连、流沙、草潭5个深水网箱养殖园区,拥有养殖网箱3516个,占广东省约70%,桁架式养殖平台1个,近海养殖鱼排8万多个,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渔礁3处。
我市加快建立2型8万立方米湛江湾1号和海塔1号深远海网箱养殖公共试验服务平台,重点部署在雷州半岛东面风大、浪高、流急的海域,开展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全国深海养殖装备转型升级。
依托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成立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鹏城实验室、华为、科大讯飞等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智慧渔业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光热养殖、智能传感、精准投料、网衣清洗等先进技术,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提升智慧渔业水平。
6月29日,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落成暨渔业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我市将通过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渔业大数据中心,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等先进技术,建立数字链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深远海养殖全链条智能化示范。